有傳乘車共享平台優步(Uber)將於本月在美國上市,集資規模達100億美元。若成功上市,Uber將成為今年全球矚目的新股。 Uber由叫車平台發展成外餐速遞、醫療等共享業務,其成績吸引各行各業紛紛加入尋找「共享」商機。那共享業務是因何興起?
這與千禧世代的成長環境不無關係。他們在互聯網世界中成長,「樂於開放分享」的價值觀由網上生活演變而成。對他們而言,真正擁有一些物品,反而可能是種負累。這種意念令短暫擁有資產的經濟模式冒起,為吸引這群消費中堅份子,商人紛紛開拓發展共享經濟業務,當中有成功亦有不少失敗例子。
本港首家共享單車公司於去年結業,有分析指其中一個結業原因是規模過大而管理過寬,這個商業模式可能適用於某些地區,但卻未必適合香港。企業切忌一看到成功個案,就全盤複製其營運模式。營運必先留意目標市場供求比例,遇上同一性質的服務供應過剩,演變成惡性減價戰,最終必會虧損。
要在一個發展中或成熟的行業分一杯羹,創意可謂首要條件。以共享辦公空間為例,去年在香港已有逾280間共享辦公室。為求突圍而出,增值服務必不可少,位於灣仔的筆克P3梧桐空間便是其中之一。其賣點為規模較小的初創企業而設,既為租戶提供設計優雅時尚的空間,更配套品牌推廣及顧問服務,以培育會展相關行業為重點。此外,租戶亦受惠筆克的環球網絡,有機會與全球各地客戶及合作夥伴進行業務交流,從中發掘商機。
營商切忌盲目跟隨潮流,充份了解顧客需要和市場上供求情況才能成功。